第(3/3)页 但眼角的余光又注意到了周围的宦官和值守的羽林卫,只得深吸一口气,强压住这股冲动。 “刚才和大人已经看了在下的,这次不如让我看看你的?” 和珅自然不肯,胖脸当即一板:“严相,是不是一样的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尽快办好陛下吩咐的事。” “陛下都说了,留给你我的时间不多了,还请严相顾全大局,莫要在这等小事上耽搁了。” 说完就要往前走,但嘴角压不住的笑容却暴露了他的心情,一副占了大便宜的模样。 严嵩更是暗暗咬牙,向来都是他占和珅的便宜,这次竟然被这胖子反过来占了便宜,这比丢了二两银子还难受! “让我看看!” ~~ 殿外发生的事自然瞒不过李乾,不过听完老太监的汇报,他也只是笑了笑就过去了。 沾点便宜吃点亏都无所谓,他还不至于像调解小孩子打架一样,什么都管。 “大伴,你让人去翰林院传诸葛修撰。” 既然决定要提前把蔡京扒下来,那还得让诸葛亮帮忙在把计划查缺补漏,完善完善才行。 越是接触,李乾就发现诸葛亮这位大才是真的不负其千古名相的名声。 尤其是在大局观方面,简直是拉了李乾好几条街。 此外,最让李乾不解的是,他明明是初入官场一个月,但对于其中的弯弯绕绕却看得非常清楚。 尤其是李乾偶尔以奏章中的内容旁敲侧击的问他时,诸葛亮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非常恰当的回答,将各种官场、朝廷中特有的细节把握的非常到位。 这种东西不入朝做官几乎是接触不到的,也就是说,诸葛亮可能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,就飞快地学会了这么多东西。 或者说根本就不用学,而是无师自通了。 这种天赋就让李乾羡慕的眼珠子发紫了,想他辛辛苦苦批了快一年的奏章,更是在秦桧的指引下吃了不少教训,才把那些东西体悟的差不多,勉强不被下面的官员们糊弄了。 可诸葛亮却只是花了这么点时间,效果居然比他还好的多,这也太让人不平衡了。 不过李乾也没太妄自菲薄,正常人拿自己和诸葛亮比还是多少有点自找不自在了,而且李乾占优势的地方是创新性、跳出窠臼的思维。 诸葛亮则是从小到大勤学不辍,读过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,这是人家几十年的积累,如今厚积薄发出来了。 没经过官场熏陶,并不代表没看过曾经历代官员们的奏章,皇帝的诏令、臣子们的应对等等。 这种东西还是科举中的考试科目,只不过不如四书五经重要。 有的考生只是胡乱学学,就是为了应付考试,但如诸葛亮这样的人却真是学到了精髓。 对此,李乾心中也暗暗给自己打气。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,从历史中可以知道的不仅是得失,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。 如果知道前面的皇帝们是如何批奏章的,对好的情况如何回应,对坏的情况如何回应,比如一县之地遭遇旱灾,该不该开仓放粮?这个地方出现了乱匪,又该如何去剿…… 看完这些,就能给李乾带来很大的启发。 此外,李乾还能从这些回应的结果中学到很多东西,如果提前知道这样回应是错误的,会带来不好的后果,他就可以提前避开这种选择…… 心里想着后续的学习方向,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将近两刻钟。 老太监走上前来道:“陛下,诸葛修撰已经到殿外了。” 李乾回过神:“请他进来。” 不管何时见到诸葛亮,他身上仿佛都带着一股自信,连带着李乾也被沾染上了几分信心,对接下来的计划更有把握了些。 其实之前两人早就确定好了大概方向,对于皇帝陛下突然要变卦,加快节奏这件事,诸葛亮起初还是不怎么理解的。 但当他知道了延平镇失陷之事后,沉默了良久,也察觉到了事情的紧迫性。 李乾又同他询问了一些细节上的事,这才敲定了整个计划。 现在,只剩执行。 (本章完) /68/68083/20941973.html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