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海贸部-《清穿之天作之合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有戈柔在上头,他反而有种更加踏实的感觉。

    随后在戈柔的指导下,海贸部渐渐有了规模。

    也允许朝臣甚至是皇商参与其中,但是拿多少银子,是有规定的,而且赚的要扣掉一大笔税银,赔了自然也就赔了,海上的事,再老练的水手也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不是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碰就有人多人趋之若鹜。

    九阿哥也没有来者不拒。

    凡事还没还清欠款的一律不要。

    国库已经不缺银子了,现在想要借银,首先要满足的一些条件,嫡妻有子纳妾不能借银,嫡子无子,纳妾超过两个的不能借银,家中宅院人均两间房(不算奴才)不能借银……

    如此一来,借银的几乎没了。

    不过从前没还清银子的还有。

    这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,干脆“催催”。

    这是戈柔给出的主意,别说,还挺好用,十倍的利润,再聪明圆滑的人也被冲昏了头脑。

    国库很快就丰盈了一波。

    康熙对此自然满意极了。

    这可谓是意外之喜。

    虽然不缺那点,但是意外得来的总是让人格外开心。

    其实这次能让康熙下定决心发展海贸之事,除了里面丰厚的利润回报,还因为他在从外国的书籍中看到了“蛮夷”的野心。

    当然了,康熙能看到这些,少不了戈柔的安排,要不然怎么可能一趟海贸,轻轻松松就能知道那么事情。

    毕竟有些书籍,对外来人还是比较“避讳”的。

    看完书籍后,康熙还特意把出去海贸的随行人选叫来问话,然后知道了东印度公司。

    这就是这个东印度公司,才坚定了康熙要大力发展海贸的决心。

    也是如此,康熙才意识到从前自己的眼光狭隘了。

    以前他自认为学贯中西,可不曾想,他学的“西”那是那些传教士愿意告诉他的,跟真实情况相差甚远。

    要不是真正出去看了,他也不直达,原来传教士口中的家乡人都盼望着占领别国的土地,如今大清尚且强大,但是子孙后代之事说不准啊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